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264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5-10-31


王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市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第1264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正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将其作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市政府建立由胡衡华市长担任组长的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18个发展赛道和5个主攻方向。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会议深入研究,各部门、各区县抓紧落实、建章立制、有力有序推进落实。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下,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拉动全市GDP增长3.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4488.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9.2%,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6%,拉动全市GDP增长3.7个百分点。

(一)“制造+服务”深度融合。一是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全国首部工业设计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条例》,出台《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织密顶层设计网络。全市拥有超1500家设计相关企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2024年实现设计服务收入7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计费用投入占R&D投入约60%,累计入库设计驱动型企业563家,分别培育市级、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37家、11家,基本建成设计主体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在全国首创全序列工业设计职称评价体系,累计通过1551人,培育高级以上工业设计师268人,全国领先。指导成立重庆市制造业设计联合会、设计驱动型企业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平台,建成重庆工业设计样品试制公共服务中心、宇海产教融合工程转化中心等行业服务平台,支撑行业发展。指导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重庆工业设计总部基地等集聚区加快建设,落地企业超100家。新加坡设计业总商会中国区运营总部落户重庆,联合新加坡发起《中新设计共创计划》。成功举办西洽会工业设计新品发布、“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重庆设计100、意大利全球设计日、渝见•设计之都等活动,构筑重庆设计之都品牌高地。二是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智能运维等服务型制造。统筹结合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快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进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运维等业务类型,着力构建专业化服务与“制造+服务”双向驱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一批市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和项目,2025年培育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项目16个。支持引进培育宗申忽米、吉利广域铭岛、航天云网、机电智造、精耕、享控等专业化服务平台30余个。重点围绕打造智能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小切口,着力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打造专业平台17个,服务重庆企业5万余家;智能运维领域建成平台11个,接入设备突破30万台,服务重庆企业1000余家;同时布局22个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和9个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平台。坚持场景牵引、需求导向,推动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累计建设新模式项目682个,入选国家级项目16个。其中,供应链管理服务项目41个、智能运维服务项目25个、全生命周期项目76个、总集成总承包项目379个。如赛力斯汽车围绕汽车采购管理、物料溯源、精准营销服务等建成供应链管理服务应用,运营成本降低18%以上。

(二)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建设。一是通道物流组织提质提效。目前,已开精品班列线路6条、特色班列线路12条,中老泰马跨境铁路双向班列首发,新增重庆一胡志明市、海防、雅加达等3条铁海联运精品快线,开通重庆一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线路,开行重庆一伊斯坦布尔、巴塞罗那2条国际铁路联运新线路,首趟东盟快班从越南河内经重庆衔接中欧班列。开行11条全货运航线,出口、进口亚洲航线分别增长50%、17%,国际中转发运1.9万标箱、同比增长58%。二是通道数智赋能迭代升级。智慧铁海联运主干线场景贯通率从95%提升至100%,月订舱量增长50%。智慧国际铁路联运初步贯通中欧、中老班列数据链。完善智慧长江物流,试点三峡船闸过闸计划编制。建成部门驾驶舱,初步形成决策指挥调度中枢。强化通道AI赋能,打造“小陆”智能体,形成预警防范贸易风险重点能力。航贸数字化改革试点成为国家航贸区块链网络4大枢纽城市之一,实现分布式数字身份、数据上链存证等功能,扩围上量8大应用场景,数字单证上链存证8000余票。三是物流经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枢纽港产业园“成套装备+散件组装+本地化运营”跨境供应链协同体系,实现出口汽车整车(含KD件)3万辆,稳定开行汽摩、通机、农机等“运一体化”定制班列,带动润通通机出口17万台、同比增长33.5%,威马农机微耕机出口2.8万台、同比增长28%。出台服务“渝车出海”保运保畅“12条”等措施,会同长安、长城汽车制订“渝车出海”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

(三)“数字重庆”高速发展。一是构建高质量数据中心集群。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批复同意成渝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设立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布局两江新区水土新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壁山片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起步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全市已建、在建机架规模超35万个,共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9个,建成算力规模超过7000P,其中通算3000P、智算4500P、超算51P,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算力支撑。二是搭建算力调度平台强化资源调配。上线国家(西部)算力调度平台,集约管理市内数据中心算力资源,已打通新疆、四川、贵州等6个省(自治区)算力资源,实现对15个数据中心的算力纳管、调度,累计服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超百家,助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高效获取算力资源。三是推进政务云资源集聚与高效管理。创新迭代算力存储“一朵云”“1+2+N”体系,推动全市政务云资源向两江新区云计算产业园集聚,完成全市410个政务私有云“应迁尽迁”,有效打破“一市多池”“一区一池”的分散建设模式。开发上线数字重庆云算力系统,对全市政务云资源运行效能进行监管,动态调节云资源分配。四是筑牢政务云安全防线。印发《电子政务云平台安全管理办法》等3项安全保障制度,构建政务云安全态势感知能力,风险流量清洗能力提升至500G/秒,全面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为生产性服务业数据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平台载体建设提质增效。各区县尤其是中心城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细化措施、明确赛道,持续推动集聚区等载体建设。西部首个会计产业园挂牌运营,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集聚区加快发展。已形成科技服务等10个类别90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中心城区64个、占比71.2%),入驻企业约8.8万家,吸纳就业约89万人,2024年实现总营业收入约2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6%左右,集聚效应明显。

(五)专项资金引领产业发展。2024年,经市政府同意,我市新设立重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重大项目、平台建设、重点集聚区、星级楼宇、市场主体培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比如,支持重点项目(平台)建设,最高按投资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集聚区建设,对评价排名靠前的集聚区分档给予奖励,专项用于支持集聚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统计监测机制等;鼓励区县培育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培育成效显著的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剥离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业务设立生产性服务业独立法人企业,对分离后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举办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国性行业协会年会、产业联盟峰会、圆桌会、研讨会、论坛、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平台,按不超过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助。

(六)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2024年以来新认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5人。深入推进“鸿雁计划”人才认定,2024年以来新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人才141人。深入落实“优青专项”,从科研经费、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优青人才1人。二是创新人才认定方式。首创“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模式,打破人才评价“四唯”,只需薪酬、经历、专业等6类信息即可自动测分认定,通过计分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人才53人,其中D类以上24人。三是高质量举办人才招引活动。高规格、高标准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国(境)外优秀人才齐聚盛会,签约优秀人才,促成项目落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1038人。举办“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与,2024年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3289名。四是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围绕《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提供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医疗等人才服务,2024年为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人才服务24287人次。完善“渝才荟”数字化系统,实现人才服务指尖办理,快审快享,人才专员线上解答。

(七)发展氛围愈发浓厚。继去年成功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重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香港推介会、江北嘴新金融大会等活动后,今年成功举办2025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发布活动,300余家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参会,各大媒体报道转载活动情况上千篇次,搭建起服务全国的政企研交流合作平台。陆续举办第七届西洽会上8场生产性服务业主题活动,第一届“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合作发展大会、中国(重庆)—非洲投资贸易合作恳谈会、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大会,赴香港、德国、英国、肯尼亚、中非共和国等地宣介发展机遇,多平台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将发挥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持续贯彻落实系列支持政策,做好政策迭代,增强政策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我们将聚焦服务业标准化,加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打造“重庆服务”品牌矩阵,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话语权。一是加快补齐标准体系短板。鼓励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制定,促进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协同发展,以标准指导引领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二是做大做强服务品牌。围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领域,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渝贸全球”“渝车出海”“千里轻舟”“重庆检测”等,塑造10个具有重庆辨识度、专业影响力的细分领域行业品牌。帮助长安民生物流(全国5A级综合物流企业)、赛力斯(智联汽车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本地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争取新增10个跻身国际一线品牌的本地服务商。

(二)实施产业布局优化行动。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布局,绘制全市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地图,引导各区域优势互补、功能错位,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阵地,以万州、涪陵、永川等为重要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是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引领带动功能。集中布局科技研发、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等服务业集群,在科技服务区重点引入顶尖研发机构与成果转化平台,在金融集聚区深化跨境金融开放试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吸引总部型机构,在物流枢纽区集成智慧供应链、跨境电商服务等现代业态,培育两江协同创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解放碑—朝天门金融服务集聚区、江北嘴金融服务集聚区、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现代物流集聚区、沙坪坝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5个千亿元级集聚区组团,打造“世界服务商”。二是增强渝西地区服务能级。加快完善永川城市副中心功能,提升江津、璧山等产业发展能级,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中新生命科技城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将渝西制造业基础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三是因地制宜推动渝东新城和山区库区服务发展。加快提升万州城市副中心功能,完善万州、涪陵、长寿、黔江、秀山等通道物流枢纽能力,结合自身需求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三)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从人才引进、活动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举措,持续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人才政策落地实施。发挥好“优青专项”“塔基”“卓越工程师”等市级人才政策吸引力,加速集聚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优秀人才,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兑现相关人才政策待遇支持。二是举办优质活动,促进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搭建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海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深入交流合作。三是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进一步开发“渝才荟”数字系统功能,加强人才服务事项精准推送,不断优化我市人才服务事项内容,精心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人才服务,营造我市良好人才服务生态环境。

(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载体。一是做好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开展2026年集聚区评估工作,更新集聚区培育名单,让支持资金发挥实效,争取尽快建成一批规模能级高、区域竞争力强、集聚效应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典型楼宇,评选一批优质楼宇统一命名、集中宣传,提升特色楼宇影响力和知名度;给予运营机构定额奖励,开展“一楼一策”精准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一批总部型、平台型企业,增加楼宇产业关联度,真正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10月29日        

联 系 人:马守霞

联系电话:675758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