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300号提案答复的函
任开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建议》(第1300号)收悉。经与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我市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小切口”,也是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断,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典型引路、有序推进”的改革思路,推动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提质扩面。目前,已推动全市100个生活服务圈形成建设方案,实现全市生活服务圈区县全覆盖,其中,23个生活圈已达到建设标准。
一、关于“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
一是加强空间设施整合优化。做好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专项工作的衔接,结合城市体检,找准补齐设施短板。我市正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开展现代社区建设的工作任务,统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消费基础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全面推进41个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依托社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20个“渝邻汇”服务综合体,因地制宜整合或嵌入社区食堂、文化中心、健康驿站等一项或多项功能。
二是做好空间资源动态管理。各区县以生活圈建设为牵引,编制完善“规划一张图”,统筹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合生活圈人口流动状况,做好圈内人口分布及年龄结构数据动态梳理和统计,追踪服务项目的使用率和满意率,对服务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迭代更新“服务项目清单”,动态响应居民需求。不断强化便捷可及、优质易享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加强“三师”参与社区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面向高校、规划设计等行业遴选专业人才库,协同做好“三师”与社区“结对子”服务工作。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纵向贯通的“三师”进社区服务机制,有效支撑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专项工作,补足生活圈建设中专业化缺失短板,推动居民需求精准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布局,通过动态评估与资源调配机制,结合线下“三师进社区”专业力量支持,实现社区需求与公共服务智能匹配和高效落地。
二、关于“深化多元主体共建,构建可持续服务生态”
一是推进党建统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改革。强化党建统领,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以参与社区治理为场景,选取37个社区开展试点,充分凝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新就业群体、业主委员会等“七大力量”,大力实施“同心聚力”“群暖社区”“服务同行”“商业便民”“志愿暖心”“渝会有为”“进网入格”“阳光物业”等“八项行动”,引导凝聚各类社会力量主动服务社区,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助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二是持续推进文化赋能生活圈建设。今年以来,通过文化设施嵌入等方式,培育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1个。同时,切实践行“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推广渝中区“乐响渝中”、江北区“江畔音乐会”、九龙坡区“念念九时光”、大渡口区“花开的声音”等品牌音乐活动,常态化开展渝北区“文以载道”、江北区观音桥和合作村夜校、两江新区“意库学院”等艺术普及培训班,服务对象拓展到全年龄段,推动生活圈文化服务建设“百花齐放”。
三是大力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快速推进1+10+X”友好场景体系和“2+41+N”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体系,承办全国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全市推进会。制发友好场景建设“一方案两指引”。迭代64个关爱项目,打造超4万平方米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各类友好单元近2万个。“小哥来了”应用场景覆盖全市6860个小区,服务扫码快捷进门17.15万人次。
四是深化“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强化“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拓宽议事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完善协商制度和程序,推动基层议事协商能力和实效全面跃升。实施“议题征集”“主体培育”“阳光协商”“规范程序”“特色培育”“数字赋能”六大行动,组建工作专班,形成改革构架图。2024年7月以来,全市开展议事协商1.64万人次,惠及群众283.44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受益”的导向,针对性完善市场引导和资源匹配政策,加快形成“企业+机构+居民”的多元协同格局。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关于“升级数字治理平台,实现“需求—供给”智能匹配”
一是升级数字治理平台,实现“需求—供给”智能匹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持续推进“生活服务圈”数字化建设,围绕生活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么用”,聚焦“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服务”两大目标,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应用基于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IRS)和重庆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系统(GIS系统)构建底图底数,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形成多跨事件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业务融合。应用已于9月28日在“渝快政”“渝快办”两端同时部署,全面贯通41个区县。
二是持续完善“反馈—响应”服务流程。依据《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指南》,广泛吸纳居民意见、基层反馈与社区规划师专业建议,运用智能模型评估设施配置、规模与布局,精准识别供给短板,形成百姓诉求和“急难愁盼”问题清单,推动诉求响应精准化。聚焦民众高频服务事项,打造“我要办事”“我要查询”“我要预约”“我要参与”“我要看资讯”等市民服务数字化场景,增强用户黏性。同时,加强与“民呼我为”平台、线下议事(如院坝会、居民议事)等协同,梳理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居民诉求转化,形成明确的项目清单,提升动态响应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以数字化赋能为关键突破口,协调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社会·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数字应用及综合场景建设,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相关工作的关心、关注,我们将认真吸纳建议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将建议办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10月30日
联 系 人:邢振林
联系电话:13262592008
邮政编码:401121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