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模式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199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5-22

张邦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我市建设共同富裕西部先行区的建议》(第0199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并商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财政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现答复如下。

您在深入分析我市推进共同富裕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重庆建设共同富裕西部先行区的建议,并提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创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5条具体建议,对于重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表示认同。有些建议,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有些建议,对我们下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关于在重庆建设共同富裕西部先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各项工作,2021年5月,我们专门请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恳请国家支持重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去年底,市委召开六届二次全会,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在西部内陆地区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新图景,为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行动纲领、擘画了美好蓝图,也为重庆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以市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为统领,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主攻方向,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考虑重庆的发展基础和短板弱项,整合部门、区县力量,加大资源要素统筹调度,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认同感。同时,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汇报,力争在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扩面工作上给予重庆更大支持。

二、关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坚持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汇聚各类人力资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巩固。2022年,重庆人均GDP达到9.07万元,全国排名从2010年的14位提升至第10,中西部地区排名第3;GDP总量超过2.9万亿元,西部地区排名从2010年第5提升至第3。

一是全力抓科技创新、促产业升级。提速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创载体,高标准规划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实施汽车软件等12个重大专项。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提档升级装备制造、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着力打响“重庆制造”品牌。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夯实。

二是多措并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效结合,出台“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等针对性助企纾困政策,2022年惠及市场主体658万户(次),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341.6万户、增长6.6%。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改善全市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4%左右。大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持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能力。

三是着力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精准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高标准筹备2022重庆英才大会,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稳步推进“英才服务港”建设,助力打造西部科创高地。目前,在渝两院院士累计达18人,7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青”累计56人。全市外国高端人才1310人,高级职称人才21.6万人,高技能人才158万人,R&D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打表推进“十项行动”“四重清单”落地落实,统揽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家战略”,在“重大产业布局”、“重要物资储备”等方面谋划一批牵引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完善助企纾困政策体系,落实好“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11个方面政策文件,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筑牢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关于“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扎实开展以区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迭代升级重点民生实事,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均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是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印发实施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滚动实施三批次重大合作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311项“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见效。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带动全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左右。

是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市级、区县级、校级对口帮扶机制;启动实施“教研工作坊”“教研共同体”建设项目,落实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支持骨干校长、特级教师、名师延退后到乡村学校任职任教,目前校长交流比例达到符合交流人数的28.6%;实施“名校+”“互联网+”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程,推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养老服务保障和延伸,实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1513个,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

三是推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提升。不断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绿色社区”“完整社区”社区建设。过去五年,全市城镇住房达1028万套、11.1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40.3平方米,分配公租房56.4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9.4万套(间),累计实施城厢镇老旧小区3993个、9227万平方米,改造提升“一老一小”等社区配套设施5200余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渝西地区、做优做特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不断提高全市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市。

四、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瞄准居民增收的关键薄弱环节,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更重视“分好蛋糕”,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着力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新进展。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万元、同比增长5.5%、高于同期经济增速2.9个百分点,城乡分别达4.55万元和1.93万元、分别增长4.6%和6.7%,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2.36:1,较全国低0.09。

一是强化居民增收顶层设计。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任务,其中,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统筹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提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等目标。为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对全会明确的200项具体任务,按照“一任务一方案”“一方案一专班”原则,制定行动方案、组建跨部门跨领域工作专班,建立“计划表”“五色图”,以任务倒逼进度。今年伊始,又作出以“一统六化”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部署安排,建立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民生“七张报表”,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生成报表分析报告,在每季度区县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前发布,确保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其中“民生报表”方面,突出惠民有感要求,围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设置了9个方面22项具体指标。

二是持续深化工资增长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农民财产权益实现机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考核实施细则,完成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区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范围。持续推进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持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等改革事项,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推进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扩面深化,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68个乡镇全域推开,试点扩大到3797个村。

三是持续强化税收调节。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以来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累计2401亿元。落实中央个人所得税改革,不断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区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扩大社会救助面,2022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17元/月、581元/月,特困人员补助标准提高到932元/月,惠及100万人。此外,还为受疫情、灾情影响的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3亿元、惠及123万人,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助约1.2亿元、惠及约100万人。

四是慈善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扎实开展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工作,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事业的渠道,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2021年“99公益日”募集资金5.03亿元,募集总额比2020年“99公益日”增长1.68亿元,位居全国慈善组织第二。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聚焦打通制约我市居民增收的关键堵点,谋划提出35项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四千行动”,落实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好经营增收促进计划、就业增收促进计划、惠农增收促进计划、财产增收促进计划、以城带乡促增收计划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税收减免、税制改革等政策举措,着力推进全市惠民增收工作。

五、关于“创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一座“承千年文脉、筑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

是着力推进文明培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六讲”宣讲和“六讲”志愿服务;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工作体系,建成文明实践站(点)1.9万个;务实推进未成年人工作,“培育我劳动我快乐”系列活动品牌,着力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诚信与法治引领,实施全民反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专项行动,提高公民的道德底线与法治意识,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功争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纳入重点建设区,重庆开埠文化遗址公园建设预计2023年底建成开放,着力振兴非遗记忆。成功创建聂荣臻故里景区、816工程景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A级景区,着力弘扬革命文化,推动红岩精神纳入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88条红色旅游线路产品、“红岩精神 光耀千秋”等十大主题旅游线路,开展红岩故事宣讲等主题活动,重点推进成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覆盖城口)、红岩文化公园等项目21个,着力打造西部新文化高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加强意识形态基础工程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规范化、制度化,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启动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持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

六、关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全力推进降碳、扩绿、增长。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获批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创建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完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两江新区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首批试点城市。制定实施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全市天然气产量达到145亿立方米,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能耗强度下降2.5%左右。

二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4000万吨、8.4亿元。建设“碳惠通”生态价值实现平台,持续完善平台“1+2+3+N”政策体系,探索推动“车—碳”普惠机制。加强引导碳排放市场控排企业通过“碳惠通”项目自愿减排量抵消碳排放权履约配额,研究将区县“碳惠通”低碳场景创新推广应用情况纳入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评价管理办法,着力推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促进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优化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鼓励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土石方分类资源化利用,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创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稳步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化拓展地票功能内涵,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此复函已经我委左永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5月16日        

邮政编码:401121

联系电话:67575073

联系人:黎洪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918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