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02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 2022-05-25
字体:

市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推动我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022)收悉。经会同市民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市级部门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大健康产业是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横跨三次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大,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也是绿色产业。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构建医、药、养、健、管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有效推进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你们所提出的关于大健康产业“突出规划引领,助力产业赋能”、“发挥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效能”、“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产业动能”等方面的建议,对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职责,按照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文件要求,在工作中认真加以借鉴。

一、关于突出规划引领,助力产业赋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将大健康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建设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规划支撑。

二是专门编制出台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市级部门,在深入调研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完成了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对我市未来5年大健康产业发展作了总体规划与布局,并202112月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为保证《规划》切实落地实施,今年4月,市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关于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责任,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4月,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大健康领域20项重点任务。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从2020年开始,逐年编制《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对涉及20多个市级部门的年度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工作责任化、任务台账化、事项清单化,确保每项任务都得到有效落实,并持续跟踪工作进展情况。

四是市级部门共同积极搭建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各市级相关部门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从自身职能职责出发,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先后编制出台《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实施方案》、《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关于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的若干措施》、《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二、关于发挥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效能

近年来,我市统筹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着力于做深、做强、做牢产业链,促进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集合发展,努力培育具有强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一)做深产业链,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取得实效。

2020年以来,我市聚焦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等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投入财政资金超1.5亿元,支持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应急攻关、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道地药材质量提升等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大健康产品研发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新增161类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新增30个第三类医疗器械,开发大健康产品100余个。同时重点在研产品进展顺利,2021年全市共有401个医药产品获批上市,其中药品14个、医疗器械387个。4价、9价宫颈癌疫苗项目研发进度位居全国领先水平。30多个仿制药完成一致性评价,获得补充批件。精准生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智翔金泰IL-17抗体药物等20余个创新药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二是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推动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在重庆高新区落地、注册,指导研究院编制建设发展方案。积极支持璧山区打造“中国重庆·国际生命科学城”。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实现招生。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建设有序推进,主体装修即将完成。重庆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研发的首款“重庆造”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在重庆高新区成功试产并完成产品中试研究。

三是川渝协同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川渝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重大设施共建共管共用,建设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在四川天府新区加快建设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在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对接合作,组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重大功能性平台。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在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合作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做强产业链,生物医药、中药材种植、健身康旅产业不断壮大。

一是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11.9%,重点企业发展迅速,智飞生物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太极集团、华邦健康荣获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制造业百强企业称号。重庆植恩生物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该奖项医药技术组唯一获奖项目。重庆药友制药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博腾制药已发展为国内医药CRO/CDMO领域龙头企业。中元汇吉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实现翻番,核酸提取试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二是中药材种植业现代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市中药种质资源丰富,共5832种,中药材总蕴藏量163万吨,道地药材品种62个,其中优选了10个品种着力打造“渝十味”道地药材(黄连、山银花、川党参、青蒿、独活、佛手、枳壳、大黄、淫羊藿、黄精),示范带动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黄精、石斛、栀子、川党参、叶用银杏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30余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0余个,建设示范基地面积达3000亩。国家地标认证或登记保护品种16个。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成全市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全市有31个区县种植中药材,特别是“两群”脱贫区县,多数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期间的扶贫特色主导产业。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1.85万亩,产量101.34万吨,产值97.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3%5.71%6.23%

三是康养旅游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原则,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助力我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石柱黄水、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等利用特色资源,加快避暑度假与康养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避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森林康养旅游方面,已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生态公园)85处、市级和国家级森林氧吧30多处、森林人家3200多家。在中医药康养旅游方面,南川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区,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金阳印象中医药康养旅游城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在温泉康养旅游方面,已探明温泉分布区域1万平方公里,温泉矿点146处,已建成各类型温泉旅游景区、景点等40余个。

四是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稳步推进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工作,积极培训市场主体,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541.33亿元,增加值为226.37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0.9%。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国内综合赛事,成功举办市六运会、202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2021年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第一站)等10场全国性比赛。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重点山城步道,截止2021年底,5条山城步道已按照计划开展建设,年度计划总投资1.62亿元,已完成投资约1.84亿。

(三)做牢供应链,医疗、养老服务再上新台阶。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1358个,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7.3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41张。积极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南区域)。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3个市级医疗卫生工程项目已建成投用,重医附一院第一分院改扩建工程完工,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市公卫中心应急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落实《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第一版)》,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529个,签约居民800余万人。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有精准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签约率达80%以上。建成精品家庭医生团队204个。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达79元。完善“卫生健康云”服务体系,市级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100%,整合率81%,数据资源市共享交换系统接入率97%、汇聚率95%、开放率44%。初步建成5G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完成与市级卫生健康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统一认证系统、视讯融合调度系统、市级医学影像云的对接互通,完成远程会诊、远程超声、双向转诊等业务在3家市级医疗机构、6家区县级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30个村卫生室的精准扶贫应用试点,实现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服务协同。

二是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633所,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别为3132个、7250个,养老服务床位23万张。目前,每个街道建设1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1个养老服务站,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覆盖率均提高到100%。出台《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农村失能老年人刚性护理需求,新改建成区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47所、床位7346张。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592个,改造升级乡镇敬老院529家,205家乡镇敬老院开展公建民营改革试点。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支持主城中心区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1500张,支持50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智能化、专业化家庭照护服务。开展普惠养老院建设专项行动,新增普惠养老机构420家、床位3.78万张。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1354对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协作发展,建立医养结合机构155家,医养结合床位4.51万张。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支持綦江横山等7个康养小镇建设,打造5个森林康养示范区域,培育5个养老产业集聚区。

三、关于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产业动能

我市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医药流通、用地保障等要素保障持续加强。

一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先后与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出台《重庆市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实施细则》,加强引进机构的扶持管理。鼓励医药企业创新研发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中科院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哲源科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科学家团队与本地企业合作,协助企业加快创新项目研发速度,持续支持医药企业开展药物研发。持续推进绿色优质中药材发展,在石柱建成标准化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形成《道地药材(石柱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标准操作规程》。

二是持续提升社会资本办医。建成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2家(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德视佳眼科门诊部),建成三级综合医院1家(重庆西区医院),建成二、三级专科医院和血液透析中心各1家(潼南慧苍骨科医院、华美整形外科医院、重庆安桥诺血液透析中心),新核准设置三级专科医院3家(重庆佳音妇产医院、重庆国宾妇产医院、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社会资本办医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三是持续发展医药流通服务。编制《冷链物流“十四五”规划》,推动全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药品冷链物流。目前,已有571个商超等三级冷链物流销售节点加入冷链溯源体系。2021年,重庆成为继北上广后,全国第四个、西部首个可以办理化学药品进口备案城市,全年共计完成医药冷链运输168标箱,货值46255万元。

四是持续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加快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构建重庆“卫生健康云”基础服务体系,试点5G远程医疗专网。加强疾病流行趋势预测和智能监测,开展全市疾病预测体系建设试点,建设智能传染病预测平台。上线我市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平台,实现资格申请、资格查询、结算方式变更、自我管理、健康档案功能。异地就医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医保跨省直接结算。

五是持续强化用地保障。在《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划定特别管控区,支持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推动景文旅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用地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保障能力,并提出至2035年,用于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占总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25%。同时在近期规划工作安排中,提出重点开展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前期规划论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结合你们所提宝贵意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推动全市大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抓任务落实。持续抓好《规划》和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推动《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分工》落到实处,做好跟踪督导,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二是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学院项目建设,争取今年9月实现招生开学。持续推动重庆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继续完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基因工程和数字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抓市场主体。用足用好国家及市级政策,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的大健康龙头企业。聚焦国内外领军企业和顶尖机构,精准招商,争取更多大健康产业知名品牌布局重庆。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加强对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重点园区药物研发企业的支持。

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此答复函已经我委董建国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518

人:冷天银

联系电话:67575854

邮政编码:401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