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预测
日期:2005-02-21
大中小

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有利于抑制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200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稳健”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预计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放缓,将在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回落到17%左右,房地产开发、销售速度也将有所放慢,从而减少对钢铁、建材等生产资料的需求。
关税降低后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出口增幅的回落将有助于抑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05年以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前三年的优惠待遇将陆续到期,一些保护措施随之解除。2005年我国生产产业上的进口关税总水平将降低到10.1%,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降到9.3%。我国还将于2005年取消对400多项产品实施的非关税措施。如从
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和国际油价的回落有助于减轻国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拉动作用将相应减弱。由于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开始产生负面影响,近期一些权威预测机构纷纷调低了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银行在2004年底发表报告说,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下,明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至年均3.2%。此外,一些分析机构认为2005年国际能源需求也将会因此放缓,国际能源机构近期发布报告认为,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石油产量上升,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回升,以及原油需求增长速度放慢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主要发达国家原油库存充足,近期国际油价已经呈现回落迹象,除非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今后几个月内世界石油市场的紧张态势可望继续趋于缓和,2005年国际油价将会继续有所回落。
但另一方面,由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仍在持续、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决定了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原煤产量达到14.27亿吨,同比增加15.6%,但是目前国有大矿生产能力已经接近饱和、一些中小煤矿超负荷开采,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今年煤炭继续大幅增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加上由于电力紧张,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电站项目无序建设的现象,将可能进一步加剧2005年煤炭供应偏紧的局面。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已经接近100%,新增部分基本上靠进口解决,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将突破1亿吨大关,而2005年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运输和电力紧张的矛盾仍将突出,都将使得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四、要注意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产生的问题
从2002年底开始,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就呈现持续上涨态势,这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今年价格调控工作中应密切关注的问题。一是助长盲目投资,加剧国内能源、交通等资源供给瓶颈。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刺激了大量资金盲目投入,2004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它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投资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再度大幅增加,这一方面使得生产能力过度膨胀,为今后的生产过剩留下隐患。另一方面,还刺激小钢材、小水泥等死灰复燃,不利于生产结构调整和市场秩序治理。同时,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还加剧了煤电油运的供给压力。二是加大下游行业负担。随着原油、煤炭等能源以及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相关下游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特别是2004年原油、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走高,推动了与之相关的行业成本不断上升。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机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均出现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产品产量增势回落、利润减少等现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增加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依据以往的经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但当前由于最终消费不足、下游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一些下游企业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等手段消化一部分上游产品的涨价影响,使得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向下游传导的时间明显延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14个月后,从2004年1月份开始,生活资料的出厂价格已经由负转正,并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必将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下去,且将加大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
因此,今年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缓解对生产资料的过度需求。要把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问题作为经济运行调节的重点来抓,一方面要努力增加供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产资料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实施,同时继续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能源、电力的节约。此外,要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 、预测、预警以及调控工作,努力保持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促进工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