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专题专栏>重庆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 工作信息

重庆华龙网文化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三年规划

日期: 2021-07-23
字体:

一、建设基础

(一)必要性。随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强国战略得到系统性发展突破,数字强国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未来5-10年基于信息技术全产业载体的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新型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了数字革命的机遇,创造了10多年的经济繁荣。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也紧紧追随着美国,积极推进数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成效。在数字时代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中的后发性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我国自201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随着2019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2020年《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奖施方案》的进一步颁布和落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开启了数字时代,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自媒体等一系列新业态。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近四成,对GDP贡献率近七成。

数字经济的快捷性、高渗透性、可持续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等主要特征,使得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主线,积极开展数字先导产业布局,数字平台经济孵化,落实政府数字化治理和应用。而数字人才是技术的载体、创新的根本,创新驱动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由于当前数字经济领域包含了众多新兴技术与产业,知识、技能交叉融合不断深入,使得数字经济人才驱动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不只强调其掌握信息通信技术,而且更加注重其专业、管理等技能的综合,特别是那些能够进行战略引领和技术突破的顶尖数字人才和涵盖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型数字人才更受青睐。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强化产学研协作培养顶尖数字人才、依托高层次平台载体聚集数字人才等有力措施加强数字人才建设,提升人才的供给能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打通人才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屏障,有效链接产业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形成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国家和地方选取一批能够代表重点产业发展前沿方向和应用的企业,深度参与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核心过程,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精准匹配,让企业骨干员工参与人才的培育过程,培养出更加优质适用的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前沿成果反哺产业,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与技术突破。

(二)可行性。重庆华龙网文化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企业”)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内,所在区域处在国家级高新区腹地,是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公司是全国主流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华龙网的产业子公司。

本企业一直秉承“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子,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以华龙网和报业集团为依托,以内容+技术+运营为实施路径,已培育了以数字媒体、数字民生服务、大数据运营等业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技术及产业上,跟进互联网发展和媒体融合发展新技术,通过“华龙芯”中台重塑新闻采编分发传播流程,提升全媒体生产能力。在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方面,承建了重庆市政府APP、“渝快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重庆市政府网站集约化项目等。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充分运用创新服务和技术集成,产业布局初显成效。华龙信用成为国家发改委指定省级“双公示”评估单位、国家首批信用修复报告出具单位、重庆市级信用工作评估单位;舆情项目联手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共同打造重庆“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效益化;互联网取证项目得到中央网信办认可并支持全国试用其产品。

运营上,从“媒体面、技术面、产业面”专业视角切入,建立以内容辅导、服务创新、策划联动、活动开展、品牌打造、培训支撑、安全保障、舆情服务等一体化的运营体系,打造华龙网专业化的媒体和媒体运营机构形象;从渠道、内容和运营等多个方面与全市政务性质的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帮助其建立融媒产品的生产、传播以及运营能力。从“全局谋划一域,一域服务全局”的高度,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市场环境及竞争情况为标准,在市场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商务运营等多个领域实行动态管理,构建华龙网的运营模式。

企业自2016年联合两江新区启动数字产业人才孵化,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前参与国家级人才项目3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产教融合职教集团3个,数字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职业教育双基地3个、深度合作高校10余所,建设数字类产业学院5个,是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期间公司共计投入各类软硬件资源超过300万元,用于校企合作全过程,接收各层次人才实践、实训和就业超过1000人次。

在市经信委和两江新区政府的指导下,2020年成立重庆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联盟,核心成员单位包括腾讯、阿里、京东、移动、电信、商社集团等,华龙网作为本地企业作为单位之一,将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人才孵化的联动效应。按照《国家2035远景发展目标》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重庆市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示范效应和行业服务能力,支持重庆市数字经济城市试点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未来三年,企业将在数字媒体、数字创意、数字应用、数字民生平台研发等领域更加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数字人才快速适应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应用。 

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主动和重要主体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型职教集团实体化、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行业性产业学院等载体,建成开放、协同、引领的行业人才培育联盟。在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创、共享的机制下,探索混合所有制的职教集团公司、行业性产业学院或社会性公共培训基地,在市场需求、专业建设、课程研发、高技能教师团队、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双创应用等方面实现双主体融合,促进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应用覆盖人才培育全过程。优化企业所需人才储备能力,解决自身用人需求,通过人才产业组织或联盟,面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企业输送实用性人才,建成示范性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共呼吸、同发展的产教生态命运共同体。

(二)标志性成果。

1. 人才培训与服务方面。完成数字媒体、创意、运营和应用服务等相关技能实训、培训和行业人才输送规模不少于3000人次,组建行业性人才联盟或专业组织1个。

2. 深度产业融合重点项目和平台。参与共建实体化职教集团1个,行业性产业学院不少于3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少于3个,行业性高技能培训基地1个,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研发成果或科研项目不少于3项。

3. 人才标准与培训资源建设。建成至少3个适用于数字产业的技能技术人才实训标准,至少3个数字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工种,1个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实训的线上系统学习资源和案例分享平台。

(三)建设任务与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分年度建设任务

2021

2022

2023

1

人才培训与服务方面

1-1.校企合作面向相关专业学生跟岗和项目实训

联合3-5家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实训600人次。

联合5-6家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实训1000人次。

联合3-5家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实训900人次。

1-2.校企合作面向行业培训或社会服务培训

联动市级部门、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培训行业人员150人次。

联动市级部门、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培训行业人员200人次。

联动市级部门、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培训行业人员150人次。

1-3.联动行业进行数字人才开展信息匹配和人才输送

通过线上线下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和推荐,完成院校技能人才输送600人次。

通过线上线下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和推荐,完成院校技能人才输送1000人次。

通过线上线下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和推荐,完成院校技能人才输送1400人次。

1-4.组建行业人才联盟或专门组织

筹备组织发起单位和院校,开展组织活动1次。

成立行业人才联盟或专门组织1个,开展组织活动2次。

发挥行业人才联盟或专门组织作用,开展组织活动2次。

2

深度产业融合重点项目和平台

1-1.职教集团实体化

依托现有参与职教集团,深化合作模式。

联合院校、行业协会或企业,组建实体化职教集团有限公司1个,建立公司运行机制体制。

职教集团公司实体化运行,建设产教融合产业与人才示范区或基地

1-2.行业性产业学院

联合院校,依托相关专业,共建数字经济行业性产业学院2个。

联合院校,依托相关专业,共建数字经济行业性产业学院1个。


1-3.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联合院校和行业,依托相关专业,共建数字经济行业性产业学院1个。

联合院校和行业,依托相关专业,共建数字经济行业性产业学院1个。

联合院校和行业,依托相关专业,共建数字经济行业性产业学院1个。

2

深度产业融合重点项目和平台

1-4.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依托重庆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建成重庆市级数字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

申报全国数字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5.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研发成果或科研项目

联合院校和行业,共同申报创新研发成果或科研不少于1项

联合院校和行业,共同申报创新研发成果或科研不少于1项

联合院校和行业,共同申报创新研发成果或科研不少于1项

3

人才标准与培训资源建设

1-1.行业技能技术人才实训标准建设

校企联动,建立行业人才实训标准2项。

校企联动,建立行业人才实训标准1项。


1-2.行业技能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工种

政行校企联动,建立行业培训项目工种至少1个。

政行校企联动,建立行业培训项目工种至少2个。


1-3.线上学习资源平台

完成平台基础搭建,上线不少于15门课程或项目学习资源。

完成平台基础搭建,上线不少于15门课程或项目学习资源。

完成平台基础搭建,上线不少于10门课程或项目学习资源。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完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建立适应产教融合试点改革需要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管理制度,将企业发展融入人才培育和行业服务中,把促进产教融合作为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在三年内逐步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政行校企合作制度,建立相关的各类管理办法。成立由集团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和任务,配备专门人员参与和服务校企协同发展。

(二)开展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发挥已参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职教集团核心成员作用,做深做实职教集团的实体化作用,牵头联合政行校企共建实体化职教集团公司;做优做强校企共建的行业性产业学院,包括移动新媒体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两江数字产业学院、融媒体产业学院等,发挥好产业学院对多方协同的连接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功能,立足打造双主体、行业特色明显的人才培育载体;围绕双师团队的长效成长,丰富双导师制和双师身份的交流形式,进一步将新技术、新标准适应到师资培养中;加大学生实训条件保障的多方投入共建,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培育的核心作用和企业标准入校的载体作用,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形成专业、专业群到产业群面向人才培育的覆盖。

立足企业自身优势,整合行业项目资源,联动多方在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成长条件、社会服务渠道、行业竞赛、品牌推广等方面,服务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在市级产教融合企业的新起点上,将“互融.共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理念植入共建共享全过程,为重庆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做好人才支撑。

(三)落实行业人才共同培育。加快校企双主体合作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和培训的体系化建设。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深化与院校的专业共建和共同培育,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导师团队的作用,从人才需求市场调研、行业人才能力标准建设、人才培育方案制定、联合授课培养、项目制教学、跟岗体验和实训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实用型学生培养,提炼行业共性,建立行业与岗位适用标准体系,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报告,力争在建设期内,投入超过300万元,参与和接收学生不少于2000人次。

扎实推进人才能力标准评价体系,通过承担教育部1+X证书和人社部新职业证书试点任务,申报和推进行业相关证书标准制定、师资培训、行业能力鉴定等具体工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尝试职业技能学习、职业精神培养、自主培训与行业培训贯通的延展式专业学习,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拓展就业、创新创业本领。公司将整合多方资源和投入超过100万元,用于培训标准建设和培训至少500人次。

强化人才培育改革,促进信息化培养资源和双高导师团队建设。行企校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行企需求,秉承“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智能化应用、持续化更新”理念,建设支持数字产业就业创业、终身学习的数据仓库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需求,深入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教授+大师+巧匠”领衔、“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为主干的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双师”培养团队,构建起双导师团队梯度发展格局。

(四)推进技术研发成果共创。明确主体作用,确定产权机制,积极推行知识产权共享为主的技能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建立校企双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所,参与职业院校“双高”建设核心项目,落地实施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通过与相关二级学院组建校企工作室/工作坊方式,引入输出校企双方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承担项目研究、技术研发、应用试点和社会服务,使得深入行业共创,服务人才发展卓有成效。

(五)健全资源保障共投共担。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共投共担机制,通过教育公益+市场机制作用双元素融合探索,争取政策支持和试点改革批准,不断调整和优化运行过程管理,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聚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技术设备和场地优势,分项目分板块建设基于区域产业服务的人才培育载体和公共培训平台,做好校企双方风险和利益共担合作内容确定,明确谁投入谁管理谁使用等基本原则。未来三年,以共建共享共担的原则,公司将通过财政投入、学校投入、企业捐助等形式,邀请3-5家市内院校,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行业性实训平台。

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与孵化基地。企业自筹资金,院校畅通渠道,打通人才到企业适用的最后屏障。通过企业型人才实训与孵化基地,解决学生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体验、跟岗实操和项目实训等任务,学生毕业后再由基地分发到各需求岗位和企业,有效完成学生培养最后一公里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前一公里链接,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快速转变。同时带动相关企业、上下游企业参与到所需人才的培育过程,共担和共享人才培育红利,更好解决缺工荒和人才荒。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上升到公司发展战略,建设管理和常规工作管理相结合,提升管理水平。

1. 建立专门建设管理队伍。将由公司主要领导牵头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成立建设项目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项目各项事宜开展。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工作常态化,建立一支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为主的建设队伍,开展经常性建设培训、交流、例会,保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及时跟踪。

2. 树立全面规范管理意识,提升项目建设专业水平。建设项目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全面、全员、全程投入到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的建设之中,树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质量意识、客户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公司和项目管理层决策能力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运行机制保障。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一个重大系统工程,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着力健全基地内部体制机制,为该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1.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对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进度、责任、检查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明确负责人的职责,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和任务书确定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和预期目标。

2. 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制定符合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设立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审批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3. 完善培训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实训实习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方式,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三)资金投入保障。按照重庆华龙网文化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三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和资金管理办法,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预算拟为6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配套350万元,院校合作资金200万元,政府暂不投入,其它赞助和合作来源50万元。项目将严格建设项目和企业经费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做好项目建设的经费保障工作。项目期内,企业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各项支出管理,确保资金收支平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保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四)激励考核保障。

1. 完善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项目责任人的责、权、利,设立专项基金,对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项目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能完成项目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予以问责和处分。

2. 建立适用于产教融合企业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保障产教融合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产教融合企业工作由产教融合工作小组具体统筹规划,建立满足参与产教融合企业建设的各部门各成员的利益福利、职业发展、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同时完善约束机制,制定监控、考评与奖惩机制。

3. 完善用人制度。在注重发掘企业内部已有人才的基础上,完善企业用人制度,采取多种方式从行业企业引进各类技术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