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色小镇示范点创建情况之一
去年初,我市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按照“特色、集聚”目标,全市集中筛选50个特色小镇(街区)培育创建市级示范点,区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经过一年的培育,初步形成“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也涌现出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将选择部分典型案例陆续刊载,以便工作中借鉴参考。
武隆区仙女山镇旅游资源富集,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个核心品牌,突出生态优势,围绕“三特色、三集聚”(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目标,以旅兴城、城旅融合、城旅共进,促进“产、镇、人”深度融合。
“三特色”方面。一是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打造大旅游经济体系。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优势,围绕“休闲度假、健康养老、避暑纳凉、遗产观光”等功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自然资源基础上,成功开发“爸爸去哪儿”拍摄地石院天坑寨子、大型实景歌会《印象·武隆》等人文景观,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提升旅游承载力,全镇旅游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年游客数量达到17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2亿元。主动“错位、补位、占位”互动发展,加快特色采摘、农业观光等主题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形成“一周边、两环线、五组团”的乡村旅游布局,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二是坚持以特色风貌为重点,打造“高颜值”特色小镇。坚持城市设计“显山、露林、隐城”的原则,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强度、城市形态、建筑形式、色彩、尺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按照“突出特色、讲究品位、体现风格”目标,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地产和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度假区建筑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房屋楼高控制在12.5米以下,绿化率保持在45%以上,逐步形成了欧式风格、近代中式、美式风格相融合的高山异域风情小镇格局。三是坚持以特色功能为牵引,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市场需求新变化,顺应旅游发展个性化、常态化、高端化要求,聚焦度假、避暑、休闲等特色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积极承接全市和周边地区避暑度假消费需求,成为重庆主城区及周边省市人群的“休闲度假、健康养老、避暑纳凉”天堂。
“三集聚”方面。一是坚持以空间集聚为引领,集约高效推进小镇建设。推动核心建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核心建设区城镇总规及控规修编,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确定功能分区,主要发展空间向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集聚。引导重大项目、资源要素向核心建设区域集中布局,游客接待中心、户外运动中心、仙女山四季滑雪场、仙湖林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保护,对原生态植被较为丰富的35个山头进行了控制保留。二是坚持以产业聚集为根本,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发挥旅游产业无边界的特性,推动文化、商贸、农业等多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聘请国际知名大腕倾力打造《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印象·武隆》《仙女恋歌》等文化产品。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功举办户外公开赛、露营音乐节、啤酒节等大型娱乐活动。不断引进各类时尚的山地运动、户外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度假的活动体验。建成了仙女天街、夜宴仙女山等6条特色商业街和15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吸引举办各类商业性会议会展,打造重庆市高档山地会议商务活动基地。培育桃园村仙芙韵茶叶种植基地、石朝门蓝莓园、白果葡萄园等集采摘体验、观光休闲、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园25个,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旅游服务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三是坚持以人口集聚为目标,营造便捷舒适宜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仙女山机场等对外通道项目建设,新建主次干道22条46公里,畅通内部交通网络。完成仙湖林韵污水管网升级改造、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综合商贸中心项目建设,建成现代标准体育场、民俗赛马场、18洞山地高尔夫球场、登山步道及自行车道、9个小区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重医附一院与仙女山镇保险合作,度假区室内体育馆等文体设施相继投用。完成旅游观光台、人行步道等设施建设,随着软硬件环境改善和就业机会增加,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旅游旺季城镇聚集度假人口15万人以上。2017年7月,与支付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全国首批无现金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