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 言

    质量技术监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行政监管和技术保障工作。《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依据,结合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自身发展规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并制定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十五”期间质监工作和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五”期间,全市质监工作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我市质监工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质监系统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历史机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1.加强质量宏观指导,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对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了促进作用。

    “十五”期间,全市质量工作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开展“质量兴市(区县)”活动,帮助重点企业推行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市累计有9个区县开展“质量兴区县”活动,其中铜梁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县”。全市累计有433家企业获得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和降低不良品损失的活动取得明显效益。575家企业的降废减损活动,创直接经济效益10.03亿元;全市群众性QC小组创直接经济效益15.53亿元。我市已有1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共确认了760个重庆名牌产品,有效期内名牌产品209个。据初步统计,拥有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24%和56.32%;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和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了打假治劣主力军作用。

    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质量问题,以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关注热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坚持结合节假日、季节性和不同消费群体等产品特点实施专项监督检查。我市产品质量监督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生产、经销企业从“九五”的11.7万批次扩大到21.31万批次,扩大了82.13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十五”期间产品抽查合格率5年平均达76.86%,与“九五”同期比上升了2.02个百分点。“十五”全系统查获假冒伪劣标值4.12亿元,比“九五”同期的1.66亿元增加了2.5倍,占全市查获假冒伪劣标值总额的47%。2003年,我局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新建了覆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的“12365”投诉、举报中心,处理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投诉,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十五”期末,我市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质量素质不断增强。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保护作用。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推行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56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628张。加大了食品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共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标值1106.37万元。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开展了锅炉、压力容器、气瓶普查验收及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95%,隐患治理率达到85%。对全市140多万台特种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7个环节依法监察。开展了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工业气瓶充装站、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土锅炉”安全专项整治。重大节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已经制度化;初步建成特种设备动态管理系统,把特种设备的监察网络建在了乡镇街道,建立了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强制检验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事故处理制度、安全监察责任制度、安全状况公布制度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

    4.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基础,在保证经济运行、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技术先导性作用。

    标准化方面。“十五”期间,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全部完成了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全市工业产品采标累计达1300余项,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45%,完成企业标准备案10000余个,组织制定并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190项。加快了农业标准制定和推广速度,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70项,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1个,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忠县施格兰柑桔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亚太地区居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了标准信息服务水平,现有的标准文献馆藏从“九五”时期的13万册增长到现在的20余万册,奠定了标准信息服务的良好基础。

    计量方面。“十五”期间,全市计量器具检测量达145万台件/年,其中强检计量器具104万台件/年,检测收入达2850万元/年,比“九五”期间增长了60%。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强检率达到100%,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的送检率达到100%,强检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到9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对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电话计费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农贸市场的衡器受检率、公平秤受检率、公平秤设置率、生产经销杆秤监督检查率均达到100%。帮助和促进重庆计量生产企业创下了煤气表产量、智能表科技含量、压力变送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CNG燃气加气机市场占有率、眼镜计量检测设备—焦度计市场占有率5个全国第一。帮助350家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计量管理体系,我市有6种计量器具产品在科技含量、生产规模方面居全国第一,巩固了重庆作为全国仪表基地的地位。

    认证认可方面。“十五”期间,我市已有81家技术机构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双认证,192家技术机构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认证总数量比“九五”末增加了53家。我市已有2990多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3671种产品获得3C认证证书,居西部地区之首。加强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和实验室能力比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重庆市检测技术机构认证项目数据库”和“重庆市认证认可专家库”,逐步实现了对实验室检测资源和技术专家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二)在服务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过程中,自身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

    机构改革初见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质监系统的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按照政事分开和做强、做大、做优、做精的原则,理顺了全市质监系统现有的技术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由124个调整为14个,人员编制由1619名(其中,全额拨款402名,差额拨款851名,自收自支366名)调整为950名,其中,全额拨款920名,自收自支30名。整合市级计量、质检、流量和主城9区技术机构组建了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整合远郊区县技术机构组建了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6个计量质量检测中心。核定了行政执法专项编制420名,将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事业性质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的行政处罚职责,统一划归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执法大队)承担。通过职能整合、结构调整,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明显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检测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十五”期间,新建了国家摩托车检测中心。电磁兼容(EMC)测试系统和摩托车整车、小型通用汽(柴)油机的排放测试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器及仪表的抗霉菌实验室和蓄电池检测项目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洗涤用品、桥梁钢绞索检验、天然气大流量湿流标定装置、CNG加气机检定、激光干涉仪标准、质量比较仪标准,CNG钢瓶检测等一批服务经济的特色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系统产品质量检测项目达到了70类1100项,各类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00多项,计量检定已达10大门类,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预算内投资3550万元),改善了我市70%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的办公和业务用房条件,提升了我市质监形象。全系统共有32个区县(自治县、市)局(含天城局),4个市级所的基建项目已经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累计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有20个;正在建设的有16个。建立了质监系统局域网,实现市局与40个区县(自治县、市)局和直属单位的联网,初步实现信息、文件资料网络传输;市局机关全面实施了无纸化办公。


    二、“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质监事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形势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开拓质监工作的新局面。

    总体建设迎来三大新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市的重点产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机会,也为建设一流的重庆质监体系带来了契机。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将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质监部门在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职能,直接关系到全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质监部门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三是“十一五”期间,重庆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以质取胜”和名牌发展战略,为质量、计量、标准化等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创建一流质监体系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跨越发展具备三大新基础。一是宏观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消耗型转向节约型,为质监事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宏观基础;二是政策基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质监事业的发展,把质监工作纳入各级发展规划中,并在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倾斜和支持,为质监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直辖8年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市政府支持下,质监系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逐步增强,必将为全市质监事业加快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事业拓展增添三大新动力。一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发展需求,为质监工作向贴近民生、服务人民转型增添了新的社会需求;二是重庆加快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质量振兴,为质监系统工作领域的拓展和技术机构的升级,增添了创新动力;三是在深化体制改革中,政府加快转型,强化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进一步推动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改革、整合、监管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激活本系统的内源动力。

    但也必须看到,我市质监事业发展也面临“三不强、三不高”的问题。

    第一,质监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能力不强。由于我市质监机构成立晚、起点低、基础差,历史欠账较多,各类设施、装备、手段落后。目前全市质监系统还有2/5的单位的基础设施条件远远不能适应质监工作的需要,行政执法装备差,快速检测仪、现场取证工具、执法交通工具严重缺乏,质监部门的传统执法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打击假冒伪劣的需要。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质监职能的发挥和质监部门的形象。

    第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能力不强。质监系统质检技术机构现有条件、检验手段以及实验室环境等方面都无法有效满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特别是在食品卫生检测方面,绝大多数质检机构尚不具备完善的检验检测条件,这种状况已成为当前质监部门强化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事故率约比经济发达国家高5—6倍,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各类动态监控系统、防范恶性事故扩大蔓延的应急救援系统亟待建设,相应的应急技术亟待研究、应急抢险装备亟待配备。

    第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不强。全市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少,设备老化、陈旧,能级水平倒挂;标准更新滞后于高新技术、农业、环保和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装备落后、检测环境达不到技术要求、检测项目不全、高新技术领域检测设备严重缺乏,难以有效地阻止仍然严重的制假、参假等一系列危害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安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违法行为。

    第四,质监技术机构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过多地依附于政府部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薄弱,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技术潜能,难以与发达地区检测机构竞争和参与国际间相关领域的竞争。

    第五,信息化水平不高。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落后。大多数设备属于低端设备;网络设施的安全等级较低;主机的处理能力不高,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要。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双向互动水平偏低,影响行政效能的发挥。

    第六,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质量技术监督现有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知识老化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技术机构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弱,全系统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极为紧缺,尤其是年轻人才严重制约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存在的“三不强、三不高”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来解决。


    三、“十一五”重庆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重庆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市质监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任务,以努力建成长江上游一流质监体系为目标,以做硬基础、做强手段、做高科技、做宽领域、做活政策、做大事业为途径,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质量为龙头,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以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服务企业、“三农”和社会。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抢抓机遇,创新创优,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监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市质监系统综合实力,促进重庆质监事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完成“五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两年达一流”的前两阶段任务,为全面提升我市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认真落实好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民生。质监工作要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狠抓源头质量,特别要把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产品质量关,突出食品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两大工作重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把关与服务并重,在把关中服务,在服务中把关。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构建服务性政府的需要,质监工作要把工作重心从把关为主转移到把关与服务并重,以服务经济和促进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服务企业、“三农”和社会。努力给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得力助手,给消费者当好合法权益的保护神,给企业当好贴心人,给制假售假者当好终结者。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体现质监部门的技术特色。坚持质监工作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质监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市质监科技水平,以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技术性行政执法把关的职能,提高质监部门在社会上的技术权威地位和公信度。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质监系统整体优势。深化技术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统一、协调、具有权威性的一流质监管理体系作为推进质监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对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业务工作实行统一部署;通过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加强指导等手段,促进渝西、渝东南、三峡库区质监机构共同发展。使我市质监部门成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扬”的部门。

    根据我市城市功能定位和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任务,全市质监事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一流的质监体系框架。全系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技术服务能力、执法能力和人员素质明显提升,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总体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全市质监资源的总体配置、规模、水平和能力基本满足重庆经济、科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质监工作对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全市质监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促进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扶持培育20个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或者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发展300个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或者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庆名牌产品。全市通过各类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增加2000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增加500种。

    ——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质量欺诈行为大幅减少。对危及人体健康及财产安全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农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形成具有重庆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75%。基本建立起具有重庆特点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新制定100个优质农产品、水产品标准,新建100个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项目和市级示范项目。

    ——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科技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和计量检定体系。新建或改建一批急需、适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0项;有20项检定或校准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

    ——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指标基本实现100%;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率逐年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健全能满足重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检测体系。新建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建设1个市级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6个区域性综合检测中心和一批特色专业检测中心。

    ——质监系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上接质监总局、下联各区县(自治县、市)并与市级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化“金质工程”,基本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

    ——人员素质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全系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居西南地区质监行业前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质监技术机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全系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质监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系统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2%,达到4.0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突破8.6亿元,其中技术装备总值突破3.3亿元。

    2020年全市质监事业远景目标展望:

    ——促进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以高质量产品、高质量工程、高质量服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西部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质监体系及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各项主要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十一五”重庆质监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按照以上目标,“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四大战略,上好5个台阶。即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提高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大力提高全市质监的技术保障能力;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升质量战线的人员素质;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金质工程”建设步伐,提升全市质监信息化水平;围绕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在从源头抓质量方面上台阶;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质量监督和打假治劣方面上台阶;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上台阶;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计量和认证工作方面上台阶;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在狠抓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上台阶。

    (一)实施四大战略

    1.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提高全市质量总体水平。

    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品牌重庆”。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档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把实施名牌战略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再造两个重庆工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品牌经济”转变,进一步提升重庆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取向、企业自愿为基础的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同时,将实施“名牌战略”延伸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创新质量、提升名牌的要求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提高重庆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全方位打造“品牌重庆”。

    全面普及“质量兴区县”活动。积极推动在全市实施“质量兴市”活动,创新“质量兴区县”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质量兴区县”活动为契机,加强宣传,形成“质量责任重于泰山”、“质量振兴人人有责”的氛围,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建立健全宏观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区域和行业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以质量竞争力指数、顾客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科学的宏观质量指标体系,争取正式列入全市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制度并定期向同级政府汇报质量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适时制定中长期质量发展规划,把质量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市政府将质量责任制纳入对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的目标考核中;建立并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表彰和奖励一批为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充分发挥政府对质量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2.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大力提高全市质监的技术保障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优势互补、适应市场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适应行政执法和市场化需要的技术保障体系,以国家级检测(计量、质量)中心项目建设、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综合项目建设和区域性计量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质量检测、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两大检测体系。

    打造质量检测平台。着力打造以国家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区域性检测中心为支撑,特色专业检测中心为补充,层级分明、重点突出、保障有力的全市质量检测新平台。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调味品检测中心及食品检测网络、国家摩检中心、国家CNG气瓶检测中心、国家洗涤用品检测中心、国家热工流量仪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检测项目达到国际先进;市级检测机构总体水平基本达到长江上游一流,部分检测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并适应重庆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区域性综合检测中心(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基本满足关系国计民生、人身财产安全、健康产品检测需要,按照区域覆盖的原则,增强其区域辐射功能。特色专业检测中心满足当地支柱特色产业产品检测需要。

    完善计量检测平台。形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区域性检测中心为支撑,以区县(自治县、市)特色计量检测站、授权计量机构、企业和社会计量资源为补充的技术能级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装备配置优化、地方特色鲜明、专业项目互补、服务领域更广的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计量检测平台。

    建设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现有标准技术服务体系,以标准文本馆藏为基础,集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标准信息服务体系,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国内标准和先进国家标准的标准文本收集工作和文本电子化工作的基础上,以标准目录和标准文本数据为基础,建立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的大型数据服务系统;提供国内外WTO/TBT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渠道;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使我市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我市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国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收集为重点,建成西南地区出口产品技术信息和标准信息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以国家级调味品检测中心为核心,以6个区域检测中心的食品实验室为基础,以县级食品实验室为补充的三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国家级调味品检测中心应具备标准要求的全部项目检验能力,其微生物实验室达到P2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总体检测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区域性检测中心的食品实验室,应具备标准要求的全部项目基本检验能力,增强覆盖和辐射能力,其微生物实验室达到P1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总体检测水平达到西部一流。县级食品实验室应具备食品常规项目检验能力,其微生物实验室达到无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满足食品检验的基本要求。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体系。形成以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为核心,以万州、涪陵、黔江特种设备检测所为分中心的全市特种设备检测新体系。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达到国家A级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的要求,万州、涪陵、黔江特种设备检测所达到国家B级检测机构的要求。

    3.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升质量战线的人员素质。

    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着力建设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市局管理的干部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精湛、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开拓创新,依法行政能力强,能够担当质监事业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及高级管理队伍。公务员队伍以素质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务员队伍。以高级工程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在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纤检、情报和高新技术领域等方面具有较强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业绩突出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性的中青年技术骨干。

    提升全市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制度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岗证制度;加大对质量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立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职业教育学院,培养标准、计量、质量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高层质量论坛、质量巡回演讲、质量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质量执业人员质量意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专业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全市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金质工程”建设步伐,提升全市质监信息化水平。

    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以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信息化为主题,加快推进重庆“金质工程”建设,形成上连全国统一的质监骨干网,下连各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市质监局各直属单位的重庆质监系统局域网,整合重庆质监系统的信息资源,创建全市质监系统的信息化支撑及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金质工程”信息平台。按照“金质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市质监系统“一网、两平台、三库、四系统”(质监系统三级纵向网;质监系统内部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综合业务管理数据库、技术法规标准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内部事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行政执法监管信息化、决策支持智能化、业务处理规范化、信息交互发布自动化。全面提高我市质监系统依法行政效能、行政管理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强化质量监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面向政府提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持,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质量信息和技术服务。

    突出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系统。以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业务工作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电子监控快速反应系统平台,对市、区县(自治县、市)特种设备基本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更新管理,实现质监系统在全市广域网络上对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检验、使用、改造、维修、变更、停用、报废等一个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动态监管。并与全国“金质工程”网络有机连接,利用质监总局数据资源,充实重庆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提升质监信息平台,实现对特种设备质量和安全进行电子监管,对重大危险源实行在线监管,并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发布质量状况、质量诚信和安全警示等信息,提高政府安全监察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服务社会公众。

    重点建设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食品质量安全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详细、准确、快速的业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支持食品安全计划、应急方案的制定和宏观决策,实现规范科学管理。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由监管对象子系统、技术机构管理子系统、监管实施子系统、监管依据子系统和数据库组成,是一个多功能的实时、动态监管系统,可实现对食品质量业务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二)上好五个台阶

    1.围绕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在从源头抓质量方面上台阶。

    引导企业建立科学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鼓励企业树立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科学方法,建立起对市场要求反应灵敏的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倡导全社会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导企业贯彻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贯彻ISO9000、ISO14000等系列标准,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持续开展降废减损和QC小组活动,大力推广6σ、5S、零缺陷管理和可靠性技术、用户满意度指数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创造高质量,走以质取胜和质量效益型道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建立健全市场质量准入制度,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对取证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无证生产;抓住生产许可证受理、审查、发证、后续监督等重点环节,对市场准入实行严格把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开发生产高质量、高效益的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市场质量管理规范,积极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质量。落实国家“新三包”规定,依法履行产品质量责任。建立产(商)品缺陷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市场质量管理机制,严格产(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把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列入质量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科学指导和帮助服务业提升质量水平。

    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设备监理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的工程项目和设备质量监理制度。依法监督管理与指导设备工程监理市场的培育,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设备工程监理的监督管理工作,鼓励设备工程监理机构打造有特色的监理服务,形成一批高素质的设备监理机构,为国家、市重点建设提供质量安全保障服务。

    2.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质量监督和打假治劣方面上台阶。

    改进和提高监督抽查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从突出重点,确保有效性;加大后处理力度,强化权威性;实行专项抽查和专项调查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加大跟踪抽查力度,提高可比性;建立质量预警机制,扩展社会性;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局工作的指导,实现统一性等6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服务企业、“三农”和社会的有效性。坚持打假治劣“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进一步从源头抓质量、从源头打假,实行全程监管,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建立完善打假治劣的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区域打假责任制和与相关执法部门合作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参假行为。

    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质量监管,推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把食品、农资、建材等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和实行市场准入的产品作为重点监管产品;把小企业、小作坊、有制假劣迹的企业和黑窝点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把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存在区域性质量问题的地区作为重点监管地区,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探索新的有效的监管措施,贯彻打防、打治、打帮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解决监管“死角”问题,杜绝区域性问题发生。加快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步伐,推动建档工作向中小企业延伸。在此基础上,以“政府推进,市场运作”为基本原则,加快建立质量信用管理体系,根据企业质量信誉,实行分类监管。大力实施市场主体的质量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完善黑名单制度,对生产、销售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和有致命缺陷产品的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3.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上台阶。

    完善标准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依法开展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强化对涉及健康、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提高标准化水平,建立面向市场、反应快速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引进对重庆出口贸易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一批适合重庆地理环境、节能降耗、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污染和保障人身安全卫生方面的地方标准,以及一批公共服务类地方标准。以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促进工作为重点,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协调配套、水平先进的标准体系,为增强重庆产业创新能力服务。

    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国际接轨”的方针,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产品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水平,提高标准化在企业效益增长中的贡献率。把采标工作与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认证等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并引导企业主动参加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幅度提高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

    围绕农业产业化,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努力寻求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庆市农业标准体系。加快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生态农业标准为重点的地方农业标准的制修订,重点抓好粮油、畜禽、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花卉、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农业标准的制定。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本企业、本组织的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外向型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抓好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广示范成果,扩大示范地域,发挥示范项目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促进服务业发展。围绕社会关心的服务热点问题,结合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发展实际,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社会需求量大以及急需规范的行业,积极推进服务标准的制定,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围绕旅游、交通、商业、房地产、物流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加快制定标准与推行服务标准化,提高我市服务企业竞争力。加强城市建设、公用设施、社区管理、连锁超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监督管理;规范风景旅游点、重要干道和公共场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增强城市的指示和识别功能。加强商品条码、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大力推动条码、代码在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平台,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加强重庆市WTO/TBT通报咨询中心工作,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机制,形成从市政府主管机构到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市)、专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良性互动联络机制。构筑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好信息收集、分析、研究、推广、处理和反馈工作;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评议、咨询与培训等服务。提高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围绕构建诚信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计量和认证认可工作方面上台阶。

    强化法制和民生计量。对标准计量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等方面,并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严格按照检定周期依法实施强制检定;重点解决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电能表、水表、煤气表、出租车计价器、电话计费器、衡器等方面的民生计量问题,提高其受检率和合格率。建立和完善对生产、流通领域定量包装商品和其他热点商品的计量监督机制,把消费者关注的民用液化气计量、出租汽车计费、加油(气)站油量、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等热点计量问题作为监督检查重点,严厉打击计量欺诈行为;进一步强化餐饮、眼镜制配场所和用于税收管制的计量器具监管力度;加强对粮食、化肥等农资产品收购和销售使用的计量检定工作,确保结算、定等、定级的计量器具受检率、合格率达100%。

    进一步提高计量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的参与度。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选准切入点,增强参与度。为重点企业全方位开展计量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建立和形成一批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的计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搭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检测校准平台,全面提升我市的计量检测能力,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计量保障。

    引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以贯彻ISO10012.1标准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企业计量保证能力,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保证。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能耗行业的特点,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推广节能计量管理先进经验,提高能源计量检测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对计量器具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指导中小型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要求,引导其建立适应生产需求的计量检测体系,依法自主管理计量工作,帮助其他基础薄弱的小型企业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对企业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科学、权威、规范、公正的实验室评审体系和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体系,使我市认证认可工作持续保持在西部领先地位。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对检验机构的长效管理。提高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促使检验机构行为规范、检测手段科学先进。对农产品、建筑建材、交通、室内环境等事关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的检测机构加强能力考核。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检验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对节能、节水、环保等领域强化认证。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咨询、培训机构监督管理网络,实现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规范;建立机构诚信档案,引导认证、咨询培训机构创服务品牌。

    5.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在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上台阶。

    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继续坚持全过程安全监察的基本制度,以遏制事故为目的,以现场监察为手段,以使用环节为重点,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重大危险源监控两大体系,对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点设备、场所开展专项治理。建立以质监安全监察机构为主体,以检验机构为支撑,积极发挥基层政府(乡镇和社区)、大型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全监察网络,初步建立法规和制度较为健全、执法手段基本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二是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普查)、检测、评估;建立市、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企业等多级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开展对重大事故隐患辨识准则、监测指标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监督企业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措施,对重大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建立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严防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发生。三是加快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成立市、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等多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制定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重庆市特种设备事故处理中心”,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快速反应机制;组建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严格按《重庆市重大、特大及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程序》处置安全事故,把各类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坚持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制度,努力提高特种设备事故的结案率。

    在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一是要健全机构,落实责任。继续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制,建立市、区县(自治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4级食品安全监控网络,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责任,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四定”;实施巡查、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查制度、许可证年审和无证查处制度。二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重大事故处理应急机制”。健全突发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高效、快捷、有序地处理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组织工作。预测食品质量安全形势,预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食品质量安全情况。三是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坚持食品行业准入标准,严把准入关。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加强食品加工企业信用和制约机制建设,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是第一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制度。大力整顿和清退无证无照食品加工场所,坚决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重庆食品地方标准体系。抓源头治理,确保自然食品的质量安全。按照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大绿色食品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肥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质监工作的领导

    质监工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是管理现代化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国际国内贸易、打造诚信企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保障,是保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各级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质监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对质监工作的领导,把质监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予以支持;建全质量目标责任制,把质量技术安全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凡对质量工作监管不力,致使本地、本部门出现重大质量和技术安全责任事故,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及责任人的失职、失察和渎职责任。对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质监事业的投入。质量技术监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质监技术机构还未完全市场化、社会化的情况下,对质监基础设施建设应视同社会公益项目,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以改善质监环境和提高质监的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促进质监事业的发展。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争取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二是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企事业和社会共同投资发展质监事业的格局。要通过质监技术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多渠道筹措国内外资金等,增加对质监技术机构的投入。三是积极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努力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要在保障各级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质监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财力可能,区别轻重缓急,统筹各项财力,制订“十一五”项目经费投入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重点项目建设和事业发展经费,优先保障“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保证事业发展经费逐年增长,促进全市质监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建立项目经费投入事前效益评估、事中跟踪管理和事后绩效考核的机制。对已实施的建设项目,要对项目建设进度,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浪费或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专款专用。要结合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已建成的项目实现的效益与预期的效益进行绩效考核,指导和帮助相关单位做好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保证各建设项目实现预期效益。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效实施质监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全面实行公职人员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采用公开招聘等途径,适时、适量引进一些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学术、学科带头人,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关系、激励人才创新创优的有效激励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质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围绕打造法治质监、责任质监、诚信质监,推动全市质监系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执法能力为目标,全面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和法制人才培养,为全面依法行政提供机构和人才保障。加强对质量技术监督政策法规工作带有普遍性、共同性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涵盖质监职能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健全和创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行政执法水平。

    (五)加强质监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广泛开展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质量技术监督的理解和认识,支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工作,促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要切实组织好“3·15”和“质量月”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知识、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技术标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讲求质量”的氛围。

    (六)加强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质监系统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全局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质监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加强廉政建设,着重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05〕3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广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标本兼治,切实抓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加强各级机关和技术机构的作风建设和行风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的作风,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精神风貌和行业良好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