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 意见征求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日期:2025-01-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加快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重庆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请于2025年1月20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感谢您的参与支持!

1. 电子邮箱:cqfgwshc@163.com

2. 传    真:023-67575850;

3. 邮寄地址: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401121)。

    

    附件:重庆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1月15日   


附件

重庆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小切口”,是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加快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务实、可及为导向,以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为改革总牵引、总抓手,推动优质城市公共服务往基层延伸、向社区下沉,实现“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二、主要目标

坚持普遍提升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聚焦居民日常生活高频需求,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生活服务圈类型差异化补充完善各项服务要素,优先补足基本服务,统筹兼顾品质提升、特色引导,稳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将生活服务圈打造成组织管理有效、生活便捷美好、邻里和谐礼让的幸福家园,打造成承接人民美好生活和淳朴乡情的重要载体,为超大城市治理探索提供最小治理单元改革经验。到2025年4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四大体系全面健全,形成一批典型示范案例和可复制推广经验。到2025年12月,在全市有条件的区域全面推开“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到2027年12月,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品牌”。

三、重点改革任务

1. 打造“一圈多能”空间体系。落实《重庆市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以15分钟生活服务圈统筹配置居住、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通勤、应急等各项功能、设施和空间,引导“一圈多能”促提升。发挥区县、镇街、社区主战场作用,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等相关工作,开展生活服务圈现状评价,统筹制定区级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行动方案,选取有条件的区域,组织编制街镇15分钟生活服务圈规划,全方位识别和挖掘生活圈资源特色、潜力空间,形成街镇15分钟生活服务圈规划“一张图”,有序推进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对已完成优化提升的生活服务圈及时开展实施评价。

2. 健全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优化“人钱地”挂钩要素配置机制,探索“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随人走”,在人口密度大、辐射人口多、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生活服务圈,优先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新格局,聚焦随迁子女、老人等的教育、医疗及养老、托育服务需求,通过差异化、便利化公共服务设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在生活服务圈落户定居。探索公共服务资源从总量均衡转向人均平衡配置机制,推动各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实施基层治理专项改革。打破行政区概念,探索依托生活服务圈组建新型党组织,实施“渝里兴社”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治理改革,优化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生活服务圈治理模式,完善居民、社区商户、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治理主动参与机制,持续推进“城市治理进社区,服务群众面对面”专项行动,打造“渝里乡商”基层协商工作品牌,推动生活服务圈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落实“吹哨报到”“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机制。规范完善居民公约、小区公约、生活服务圈邻里公约等,打造宜人尺度的邻里共享空间,支持多元主体定期开展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生活服务圈“渝邻有爱”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居民快捷分享、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生活服务圈。统筹补齐应急避难场所等突发应急、微型消防救援站等消防救援设施配置。

4. 实施便捷出行专项改革。根据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需求,科学合理优化公交线路,促进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融合。拓展小巷公交覆盖范围,加快构建微循环公交服务网络,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深度和广度。构建小汽车“5分钟取停”停车服务圈,持续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和错时共享停车,加强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供给,探索智能化停车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山城绿道、山城步道慢行系统,提升公园、广场、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关键节点高效串联作用,建立通山达江的慢行场景。

5. 实施教育托育服务专项改革。建立基于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协同机制,定期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支持社区办托、用人单位办托、托幼一体化、社会力量办托,完善公建民营运营机制,持续打造“医育结合”联盟,推动托育机构规范管理,推动托育宣传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

6. 实施健康服务专项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试点推进现代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社区医院建设。实施卫生人才“市聘县用”“县聘乡用”改革,持续推动市、区县两级医疗专家“靠近老百姓”。加强全专融合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打造“家医有约”应用场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提升便民药房(药店)用药引导等便民服务水平。扩大长期照护保险覆盖人群,加速推动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探索城乡居民“家庭账户”模式。建立数字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快建设“云医”应用。

7. 实施养老服务专项改革。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分类发展改革,探索形成兜底保障型、普惠服务型、市场选择型养老机构发展格局。支持社会力量盘活存量资源开办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动将国有闲置资源提升改造为养老场所,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开设社区养老服务点。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大力发展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学等多层次全方位养老服务。推动医养康养结合发展,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运营机制。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铃行动”,推进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

8. 实施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改革。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推动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计划,创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开发 “家门口”就业岗位。推广生活服务圈共享办公,打造创新工坊与共享办公等创业服务平台。探索打造生活服务圈企业IP试点,精准定位各类生活服务圈的主流需求、消费能力、商业形态,积极培育“后街经济”“夜市经济”,拓展文化、运动、康养、餐住等“商业+”多元融合业态。

9. 实施品质文体专项改革。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体新空间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体圈”。推动文体设施“嵌入”闲置公共空间,融入城市街区、商业楼宇、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公园绿地等多元场景。充分利用已配建的文化设施和健身设施等,以街道、社区为单元,组织开展群众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构建以阵地服务为核心、流动服务为补充、数字服务为提升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10. 实施商业服务专项改革。构建高品质消费商业供给体系,在居民“家门口”配齐购物、餐饮、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家周边”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菜市场、综合超市等品质提升类业态。构建高效率协同数智赋能体系,推动“渝悦·数智家政”应用建设,实施居民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构建高效能评价体系,完善标准、导则,优化评价办法。

11. 深化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改革。用好城市“金角银边”,坚持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小型灵活、公益普惠、互助互利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实现各类服务功能集成、业态融合。建立“家门口”闲置资产盘活机制,通过“留改拆增”方式,微改造巧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全面盘活低效闲置存量资源。探索利用综合服务设施闲置空间、非必要办公空间建立免费经营场地管理机制。

12. 健全多元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坚持“一钱多用”,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建立健全生活服务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兜底工程等协同实施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机制,根据不同生活服务类业态属性,研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范围和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按照“政府补、社区担、企业让、居民付”共同分担原则,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健全政府提供优惠场地降成本、企业提供普惠价格优服务的运营机制。

13. 深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一老一小”、社区家政、便民助餐、体育健身等领域培育一批服务优、重诚信、能带动的服务业“领跑者”企业,构建“街道-社区-居住街坊(小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发挥好生活服务领域龙头企业“中央工厂”作用,强化与上下游产业融合,着力打造“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公共服务+产品团购”生活服务圈全链条服务。探索发展多功能、多形式的便民、利民、惠民社区集体经济新模式、新路径。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入资社区社会企业,高效吸收企业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促进社区发展。

14. 探索跨生活服务圈协同联动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生活服务圈分类评价体系。坚持“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以跨社区生活服务圈为突破口,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建立优势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营,增强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治理能力。

15. 健全数字化智慧生活综合服务机制。建设市级、区县、镇街纵向三级贯通的“社会·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应用,构建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评估—反馈”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与动态监测迭代优化水平,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精准诊断生活圈治理难点,协同制定优化提升措施,逐步实现共评基础情况、共绘规划蓝图、共谋实施计划、共议实施成效、共享建设成果,推动高效治理。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治理中心,贯通“渝邻汇数智社区”“渝悦·养老”“渝悦·就业”等应用,丰富拓展涉民生活服务矩阵。深化就业、救助、养老、助残、医疗卫生、未成年保护等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改革,构建智慧生活服务“生态链”。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党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的领导。成立“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工作专班,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体系,社会工作、发展改革、规划自然、城市建设、商务、民政、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生活服务圈建设的分类指导。各区县(自治县)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做好“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规划建设、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凝聚形成改革合力。

(二)健全政策协同机制。制定15分钟生活服务圈基本服务目录、建设指南、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清单,研究出台土地、规划、财政、项目实施等相关支持政策、工作导则、技术规程,完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政策管理体系。落实好国家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及普惠性减税降费、就业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服务。

(三)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坚持典型引路、有序推进,探索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示范样板,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做法,以优秀案例展览、示范项目推广为载体,建立典型案例复盘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到模式创新。鼓励基层首创,总结提炼推广生活服务圈相关领域有突破有创新的生动实践、创新做法,制度化做好激励引导。及时宣传重大改革政策,回应社会关切,扩大影响力,凝聚改革共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